青铜器是“青”的吗?《中国》第三季解读夏商周文明的演变
2023-10-30 17:52 来源:芒果TV
器以藏礼,物以载道。中国人喜好用各种器物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在新时器时代晚期,陶器中某一些独特而精巧的器物,就有脱离日用品而被赋予某种特殊用途和特定意义的趋势。这成为后世中国礼器制度的开端。
今晚7点半,纪录片《中国》第三季继续回溯千年历史,“铜”是如何变为“青铜”的?夏商周时期对铜赋予的意义又有着怎样的演变?第七集《模范》将带你探索青铜时代的奇妙之旅。
在中国,青铜文化延续了一千余年,贯穿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直到铁器时代来临。奇伟瑰丽的青铜器,是当时最华美也最富创造力的作品,它们将张扬的王权、虔诚的信仰、精湛的科技,以及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和精神追求,凝结在一起。
中国历史上有一尊名为后母辛的鼎,这尊鼎由铜铸造而成,工匠们用泥土完成与铜鼎等大的陶具,这个实心陶具在当时的铜器制作工艺中,有一个标准的称谓:“模”。 鼎的制作不同于兵器或者农具,需要用到复合范铸技术,工匠打磨做好模之后,会在外部涂上一层泥,这层泥被称为“范”,这就是“模范”一词的来源。模和范之间会形成一个空腔,也被称为“型腔”,腔的造型就是未来铜器的造型,腔的宽度,就是器壁的厚度。商王朝时期,冶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滚烫的铜液被制作出各种符合需求的器物。 为突出表达这一时期的特征,第七集《模范》绘画风格以青铜器原本的金色为主,以氧化过后的颜色作为背景底色,所有的青绿山川都在隐喻青铜器氧化后的面貌,有着神秘感。在创作上结合器皿的质感用了很多沥粉、贴箔、烧箔、纸浆等语言去创作一个辉煌的青铜世界,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 特别是用大量的铜箔去烧制拼贴到绘画作品中,像炼铜工匠一样去代入、感受、寻找那个时代的辉煌。在内容上,依托青铜器,写礼制的形成,并渗透到甲骨文的书写以及商代的祭祀文化当中。 铜来自名为孔雀石的翠绿色石头,是人类早期最能熟练驾驭的金属。最早冶炼出的是红铜,不过红铜质地柔软,缺少硬度,后来人们发现在红铜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锡和铅后,铸造出的器物硬度会明显增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铜合金在冷却后,会呈现出明亮而高贵的金黄色,铜在当时也被称为“金”。而青铜最初并不是青色,在历经未来岁月的洗礼后,金色会氧化变成庄重深邃的青绿色。今天的我们称它为青铜器。青铜器不仅是一类器物的统称,它指称了人类发展史的一个阶段,青铜时代。
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王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商朝人的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酒器,商朝人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大小不等的祭祀,对祭器的需求被排在了首位。各种仪式上,青铜器不仅仅是盛放祭品的器皿,还是沟通天地和祖先的法器。
为体现王权的至高无上,商王还制定了一整套规范,明确了不同场合、不同阶层使用青铜器的规制。这样的一种转变,推动力只可能来自商代社会的顶层商王。商王是王朝的最高权力者,这些大型青铜器,都是他的专属。 在商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女战神“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妃,曾多次亲率大军和夷、羌等方国作战并赢得胜利,被称为“女战神”。遗憾的是妇好三十余岁就去世了,武丁感到非常的悲痛,他决定为妇好特制一批青铜器用来陪葬,于是,我们有机会见到这座近半米高的鸮尊。
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被视为战争之神,用它祭祀妇好,极为契合。而这种以鸟形或兽形为器物基本造型,将雕塑与容器融于一体的青铜酒器,史无前例。它打破了此前主要由实用性和功能性所构建的青铜器旧体制,从艺术性上把商代的青铜铸造带向了一个新的境界。鸮尊是殷墟时期青铜器的巅峰之作,它的背后则是一个巅峰时代。
在中国,青铜文化延续了一千余年,贯穿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直到铁器时代来临。时至今日,它们不再是天命与权力的象征,但青铜器带给我们的关于重量、敬意与兴盛的美好寓意,依然和当下每个中国人的生活相连接。“鼎力”、“鼎盛”、“晋爵”、“尊重”,这些与青铜器相关的词语,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用语。 而“模范”,不仅仅指铜器的铸造,更成为一种文明的印记。
铜的出现不仅是时代的印记,更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的见证。青铜器在柔和的灯光下,闪烁着千年前的光辉,它将历史镌刻,然后无声地向世界诉说着那繁华盛世。今晚7点半《中国》第三季,湖南卫视、芒果TV同步播出第七集《模范》,走进青铜时代,读懂中华文明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