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次风潮,十年一次浪潮。
而在风潮与浪潮的叠加态里,涌现了一档「双潮并起时」的新潮音综——
湖南广电的《青年π计划》。
上篇:
「第三次风潮」
一年一次风潮。
这三年来,震荡起中国音综风潮的「风波中心」,都在芒果。
第一次风潮,是2020年始的《乘风破浪》、2021年始的《披荆斩棘》,用音综指向「群像」。
它以女性群像音综的形式,表达「乘风破浪」的时代精神;
又以男性群像音综的形式,表达「披荆斩棘」的时代。
这一波风潮中,芒果以音综打通了「群像-精神」之间的经络——
独木不成森,孤木不成林。是要通过集体群像的音综,才能表达集体面貌的精神。
第二次风潮,是2022年始的《声生不息》,一连做了港乐季、宝岛季,用音综指向「时空」。
港乐季跨越了60年代至今的时间线,完成一场香港与大陆的音乐连接;
宝岛季跨越了超过40年的音乐历史,完成一场台湾与大陆的两岸和鸣。
这一波风潮中,芒果音综又以音综打通了「时空-情感」之间的经络——
它让音乐,成为人与人、人民与人民之间,超越时空、穿越山海的情感纽带。
第三次风潮,则是2023刚刚上档的《青年π计划》,用音综指向「自我」。
这是一个以音乐承载时代中年和青年自我觉醒的节目。
他们会说,「不要定义我」;他们会说,「成为你自己就是最酷的事情,没有之一」;他们会说,「我这样的人出现,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在给我老家的那些小孩,一些启发、一些灵感」;
他们会说,「我曾经是一颗又臭又硬的石头,一颗石头镀成金,就是我知道我,其实只是一颗石头,但是它一样可以像金子一样发光」。
你会看到一群因为找到自我,所以找到自信的青年群像。
就像张亚东所说:「我觉得现在青年更自信一些,主要是他们非常在艺术领域非常的通,展示他们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可以感觉到非常强烈的个人魅力」。
而在首期节目,《青年π计划》便把这个点,彻底立住。
整期节目紧密扣题、无限放大关键词「自我」而建构——
开篇,是青年音乐人的「自我介绍」。
比如沈川绮的发言就很有代表性,「我的自我介绍,就是没有自我介绍」。其实这就很显现出新一代中国青年人的「我思」:我的回答会在你的预设之外,自我介绍不只是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也可以是不做自我介绍。他们是能跳出框架的,而跳出框架的行为本身,恰恰就在完成他们的自我介绍。而这,就是一种新的「我在」。
接着,是青年音乐人帮助两位大玩家「定义自我」。
表面看,是让他们帮助何炅、张亚东取ID名、定个性签名;实际上,仍然是从他们对他人的定义中,看到他们对自我的定义。
他们会反问,「你觉得个性签名更多是提醒你自己,给你自己看呢?还是展示给别人的形象呢?」
他们会发问,「你会怎么选择你的剧本,是过程很艰苦,但是结局非常好;还是过程很顺遂,结局很普通?」
其实,帮助他人定义自我的同时,也已投射出自我了:自我的意识,自我的学识。
最后,是青年音乐人想向外界「发布自我」。
这是本期节目的「重场戏」——进行第一场名为「我自己」的音乐发布会——足证自我表达,对于《青年π计划》之重,是它节目生命力之始。
其实,这个设定,在音乐圈是个很通行的范式:很多歌手的首张专辑都是同名专辑,因为音乐是一种自我表达,我要找到我自己,我才能有表达。
而这种对于自我的关注,除了体现在节目模式的整体框架外,也贯穿在节目的整体基调中,细节表达中——
比如李宇春点评中的金句,「我的必杀技就是我」,得到全场掌声雷鸣般的欢呼,她道出了自信的「我的价值」;
比如吕彦良表达的交友观,「我绝对不会跟音乐品味太不好的人交朋友,因为这跟别的也是挂钩的」,他道出了鲜明的「我的态度」。
恰恰是因每个人如此不同,每个人才如此独特。
而人能如此充分的自我发现、自我展示,一定是生逢一个足够宽容、开放、文明的社会土壤之上,这是在文化自信中才会长出的个体生命力,尤其这个节目融入国际青年文化基因之下,更能凸显中国青年时代风貌。
这恰恰是在一波一波的风潮中,经过第一波、第二波更熟龄向、更历史向的音综之后,芒果音综需要指向青年、指向当下甚至指向未来的一个新的回答。
这个回答,本质是通过音综,指向一个不断要被一代又一代新青年回答的哲学命题——
认识你自己。
下篇:
「第三次浪潮」
十年一次浪潮。
2004年起的「超女快男」,掀起中国音综史上的第一次浪潮。
这个浪潮中的人,指向的是「素人」;
这个浪潮中的音乐,指向的是「才艺」。
它让一代有才艺的素人,站上了那个时代的浪潮之巅,比如,这次重返《青年π计划》的李宇春,就是那次浪潮中,最成功的代表性人物。
2013年起的《歌手》,则掀起了中国音综史上的第二次浪潮。
这个浪潮中的人,指向的是「歌手」;
这个浪潮中的音乐,指向的是「专业」。
它成为中国歌坛最有职业荣耀感的舞台,让一代最有专业度的职业音乐人,成为那个时代音乐人的符号与骄傲。它让无数险些埋没的优秀职业歌手,走入大众视野,比如黄绮珊、比如林志炫。
而在又一个十年后的2023年,《青年π计划》,有望掀起第三次浪潮。
这个浪潮中的人,既不是「非职业」的素人,也不是「超职业」的歌手,而是介于二者之间,30未满的「新锐音乐人」;
这个浪潮中的音乐,既不是作为「才艺」的音乐,也不是作为「专业」的音乐,而是作为「表达」的音乐。
它在两次浪潮之后,找到了独特的「音综空间」,这个空间,容纳了新的音乐人,容纳了新的音乐功能。
这个全新的「音综空间」,是一个像「π」一样,无法穷尽、无限可能的「π世界」。
这个「π世界」里的新音乐人,不再是娱乐工业流水线的木偶人,被概念包装的、被出厂设定的,他们要的,是独特的表达、独特的想法、独特的创造。
所以,节目浓墨重彩地呈现了这群以音乐表达自己的「π世界音乐人」:
用《街子》作为自己写给自己十八岁最后一首歌的李浩宇,李宇春在这首歌的表达中,听到了「非常有一种活着的、真实的感觉」;
用《木偶》证明自己音乐能量的李昂星,在台下他像是一个透明人,被忽略的、边缘化的,但用一首歌的时间,他表达了他内心火山般的力量。
甚至,他们的表达不只是词、曲,还有更多元素:
周君怡会采样各种生活中的声音编曲到作品中,煤气灶的声音、冰箱的声音、筷子打纸盒的声音,她的理念在于,把生活的声音变成音乐的声音,「你热爱生活,你才会更加地热爱音乐」;
沈川绮会为自己的作品,写创作手记、做世界观设定、设计舞台服饰,她说,「我想给他们建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它好像表达了什么,它好像也没有表达什么,只是在表达我创造的世界」。
这一波浪潮中的人,对新音乐是有完整的思考、独立的表达,这恰恰体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进步。而它之所以显出一种「新锐」,就在于这种「进步」。
为了适配这波新锐的音乐表达、新锐的音乐人,音综模式也必须体现出新潮感。
所以,你会发现,在《青年π计划》中——
概念是新潮的。
它不是一个大赛,而是一场游戏。
主持嘉宾是大玩家、观众朋友是小玩家;
晋级是通关、待定是待机、淘汰是离线;
就连后期字幕,也变成了角色,叫「ππ」;
就连互动模式,也变成了游戏,设成多种卡牌;
这种设定,表达的是青年文化中的灵动与创意。
赛制是新潮的。
一场比赛中有多重赛制复合,随着游戏进行,胜率逐渐降低,因此,这是一种鼓励勇敢、鼓励进取的赛制,但又以年轻人的自主选择、自我驱动为前提——
你可以争取早些上场,因为胜率比较高,这就是给勇敢者的奖励;
但你也可以晚些上场,可以更多观察、权衡,但要付出相应代价。
因此,《青年π计划》的赛制里,都是融入价值观的:是以激发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判断力为导向的,但又尊重他们个体意志。
这种设定,表达的是青年年文化中的自主与勇气。
什么是「新综艺」?
如果只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新名字、新项目,它只是一个机械复制的、事物层面的新综艺,但却不是一个开拓综艺空间的、物种新生层面的新综艺。
而后者的新综艺,才是能以个体存在掀起群体风浪的「新潮综艺」——
在一年一期的风潮中,它开辟的这个音综空间,叫「自我的音乐」。在回应了「群体的音乐」、「时空的音乐」后,芒果为自己开了一个更灵魂向的新题,也为自己完整了一个更全面的版图,通过三年布局,它的音乐时空,既指向了过去、也指向了当下、甚至指向未来,既指向了两岸三地的连接,也指向了内在灵魂的连接。
这样的探索,不仅是做大了芒果自家的版图,也做大了综艺行业的市场,只有不断开拓新空间,找到新大陆,综艺作为内容产品在包括电影、电视、直播短视频的更大维度竞争中,才会持续有话题、持续有新鲜感、持续有关注度,否则,则将走向萎缩、陷入停滞。
在十年一轮的浪潮中,它开辟的这个音综空间,叫「新锐表达的音乐」。它在回应首期节目开篇的那个问题:「华语乐坛后继无人吗」?不,不是的,不是后继无人,而是人不一样,他们有更独立的主张、更旺盛的表达、更全面的能力。
终究乐坛是要靠人来引领的,十年一个轮回,也要出新的人。
这一代的人,也许比我们想象中,更有希望。
来源:芒果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