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圈是社会风尚的探针。
观察这一周的文艺舆情,这份感受会格外鲜明。
比如说长期以来火得一塌糊涂的网络影视剧,题材新颖刺激,尺度大脑洞大,鲜肉霸屏、玛丽苏扎堆,高点击大流量的支持让网络影视变成资本逐鹿的市场,网络成为娱乐资本的天堂。
然而,不要笑得太早,这不就出事了。
2016年150多部自制网剧网络电影受处理
据新京报2月21日报道,在日前一次有关电视制片的大会上,广电总局透露去年有400多部网剧,由于价值观模糊等问题,没有通过备案公示,150多部内容存在违规的网络剧网络电影接受处理。
同时广电总局就审批立项流程提出严格具体要求,对故事梗概不清、创作态度草率、角色塑造不良倾向、制作成本结构不合理、未经审批许可违规公映等行为提出批评。
对于这一消息,网友观点呈撕裂状。有的认为这种规范合理,是对当下网络影视剧正本清流、激浊扬清的一次洗礼。有的网友则认为管得太宽,很多网剧看着不错,点击量奇高,下架是一种过度的干涉。
其实仔细看报道的内容,广电总局的规范和批评不少是切中要害的。
比如“有的剧为了赶周期,特效草草了事,受到观众的诟病,影响了电视剧的声誉。”
这是心里话啊。抠图倒模、滥用替身的草率态度早已被网友吐槽一片。为了节约成本,赶上黄金档,剧本潦草通过,制作费用能省就省,能敷衍就敷衍,只靠好颜担纲,这恰是当下烂剧当道的原因。
一些爆款网剧的走红,肆意篡改历史、过度违背现实,利用“尺度大”“暗黑”等噱头来吸引眼球,用血腥暴力的过格表演赚得流量,忽视合理的艺术效果和故事需要,显然在拉低网剧的水准。
下架惩罚也是对行业的一种警醒,网剧创作虽天马行空,也不可为所欲为。这是为资本火热的IP巨轮保驾护航的应有之举。
谈到网剧,不禁会想到前不久在乐视视频独播、在湖南卫视热映的《孤芳不自赏》。关于这部剧的吐槽已经不需多言,从开播伊始就没停止过被批的声音。
如今总算播完,这部剧依旧负面话题不断,而且不再是剧集本身,是更讽刺的“水军讨薪”事件——
《孤芳不自赏》遭水军讨债 灰色行业已成明面买卖
事情要回到2月20日晚,《孤芳不自赏》的官方微博一夜之间被水军占满,只不过话题无关于剧情评价,而是声势浩荡的“水军讨薪”,称片方“豆瓣买水军刷好评,做完后赖账不付账”。
之后有媒体爆出该水军团队是杭州一家媒体公司,为剧组完成刷分任务却被拖欠几十万的尾款,求款无效才出此下策。而《孤芳不自赏》官方微博则对此事一笑置之,矢口否认。
事情出来,网友热议,很多人表示水军也是被逼急了,竟然浮出水面,撕掉最后一层遮羞布。也有一些网友觉得此事蹊跷,感觉这是另有一拨水军在黑该剧,是一个阴谋圈套。
《孤芳不自赏》自开播以来始终吐槽不断。豆瓣3.6的低分,69.1%的一星,“烂剧”的名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讨薪之事真假与否仍需观察,但暴露出的两个问题确实令人警醒——
热剧常伴水军,评分存有水分,已是公开的秘密。
水军团队身处灰色地界,横行无忌暴露监管缺位。
之前多部影视剧爆出水军刷分的问题,刷分预热,刷分挽尊,刷分黑踩,水军团队成为部分营销团队的一只隐形武器。
虽然豆瓣曾指出刷分对评分客观性影响很小,但前提是依托的样本足够大。
当新剧开播,观众打分不多时,水军的评分就成为主流。烂剧刷成五星,好片刷成次品,这无疑是对观众的恶意误导。
为了对抗水军,一些制作不得以也要买水军拽回评分,恶意竞争下是资本的浪费和对观众的戏耍。
更关键的是,水军团队本身是一种非法的存在。
按照2013 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构成犯罪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编造虚假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散步或组织、指使他人在网络散布,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将依照刑法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处罚。
然而上网输入“水军公司”四个字,大量的水军广告帖说明,这仍是一块缺乏有效监管的法外之地。
如果讨薪之事属实,非法公司的法律维权,总觉得有些讽刺。
这件事不只是一次舆论的风波,更应是一次深沉的警示。
看多了烂剧,许多观众对当下电视剧已不抱什么期待了。但事实又出现了反转,一股清流在近日逆袭上来——
历史正剧口碑升温 观众呼唤良心之作
《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之崛起》两部严肃内敛的历史正剧无疑成为当下电视剧圈的热门话题。
《大明王朝1566》07年首播,十年后优酷网络复播,重庆卫视重映,豆瓣评分9.5被称“神作”。《大秦帝国之崛起》时隔四年接棒续写第三部,豆瓣评分8.7,整部系列均分8.8。
网友的好评反映出人们对高水准历史正剧的欣赏与认可。
讲真,从当下荧屏、网络的电视剧数量看,历史正剧实在是少数派。
流行IP改编,网络小说翻拍,鲜肉颜值领衔,玄幻架空言情穿越依旧是主流。
大环境总体没有变化,历史剧理论上依旧举步维艰。
从点击率和收视率的反馈看,这两部剧确实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孤芳不自赏》难以抗衡。
但是小环境还是有了变化。
当玄幻、架空、青春偶像剧爆发泛滥,许多观众愈发感到单调乏味甚至反胃。
历史正剧的回归,可谓在合适的时机回馈了观众心中的渴望,给予人们别致的审美体验。
感受历史的厚重,品砸先人的智慧,收获人生的启迪,这是阔别已久的观剧体验。
更重要的,是这些历史正剧让我们看到影视制作应有的良心品质,好演员应该有的样子。
道具布景的高度还原历史,人物台词考究且有深度。
陈宝国、倪大红、宁静、杨志刚等优秀演员,用扎实动人的表演告诉我们,在抠图倒模、替身横行、“面瘫”演技空有颜值的荧屏时代,一个演员的基本操守在哪里,好演技究竟是什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伤害就没有反思。
人们期待的并不是历史正剧未来集中涌现,而是扎实表演、认真做戏的人能够更多回归,丰富起来。
最近带给我们希望的不仅在电视剧领域,长期喧闹无比的电视节目也出现一股深流的静水,“高大上”文艺栏目火了起来——
《朗读者》开播火爆 网友广泛点赞
日前,央视开播了一档全新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邀请各界人士分享人生感悟,朗读心仪的文字,“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给人温润深沉的精神滋养。
据节目制作方统计,#CCTV朗读者#微博阅读量3.2亿,首播当晚热门话题总榜连续2小时排名第一名。百度指数高达245万,豆瓣评分9.2。网友表示“这个浮躁的社会需要静心的朗读者。”“希望清流成为涛涛江海。”
不知道之后的播出会怎样,首期《朗读者》的火爆,接连着之前备受好评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说明这类清淡文雅的节目确实撩动了时人的心弦。
明星扎堆、满屏喧闹、只求笑果的综艺节目,已经带来审美的疲劳。过剩的热闹喧哗,让人们愈发渴望安静走心而又并不矫情的节目,体会安适的放松。
这几个节目无疑切中了观众的这份需求。
兼顾故事性和审美性,让朗读者的人生经历丰满文字的情感厚度。观众感慨于这些动人、省人的人生故事,再听到熟悉的文章,更会有别样的体悟。这正是《朗读者》最成功的地方。
越是快节奏的生活,越需要慢下来的休憩。告别那些热辣刺激的综艺烈酒,一碗温润身心的心灵鸡汤让我们看到温情的人生该是怎般的模样。
诚如一位网友所言“市场不一定是去迎合的,而是可以引导和培养的。”
是时候主动鼓起勇气,去多开创引风气、养心性的好节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