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一直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项目,更是各大卫视争夺收视率的重要据点。近年来真人秀的大热,使得国内综艺市场野蛮生长,大量购买国外节目版权、大牌明星涌入综艺市场、资本介入、上亿的电影化大制作等。
2015年便有200多档综艺袭入市场,今年的综艺节目数量相较去年更是翻了一翻,然而面对可选性极强的综艺节目,观众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审美疲劳渐渐凸显,综艺市场的同质化现象也越发严重,以往大热的综艺N代口碑大不如前,综艺市场进入了青黄不接的真空期。
热播了4年的“现象级”综艺《中国好声音》,今年因版权问题更名为《中国新歌声》,首播全国网收视率2.24%。10月7日晚《中国新歌声》总决赛巅峰之夜在鸟巢直播上演,去年同期,第四季《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同于鸟巢举行。
据统计,2015年总决赛收视率为6.843%,收视最高峰值甚至创造了7.518的神话,收视份额也高达27.358%。
而据央视索福瑞CSM52城市数据显示,2016《中国新歌声》总决赛的收视率为3.956%,市场份额则为16.05%,虽取得整季《新歌声》最高收视纪录,但对比去年的收视成绩仍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在2012年第一季《中国好声音》播出时,在国内音乐类综艺市场无人能敌,从2013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出现,到《中国好歌曲》、《蒙面歌王》等,多档强有力的竞争综艺相继出现。
虽然相较其他节目,《中国新歌声》的收视率仍旧保持在第一位,但收视率跌破3%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中国新歌声》与其他音乐综艺的距离正在不断减小。
即使有周杰伦、汪峰、那英、庾澄庆4位明星导师坐镇,观众和媒体对《中国新歌声》的关注度相比之前仍旧下降了不少。
综合来看,今年的《中国新歌声》无论是口碑,收视,还是影响力都大不如前。
一方面,不断推新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已经让很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虽然《中国新歌声》节目名字和LOGO变了、舞美变了、转椅变滑椅,但其他环节设置上未见明显变化,整体模式并未有太大突破;
另一方面,作为一档行业上极具标杆性音乐节目,导师的“插科打诨”却成了节目的最大话题点,以往《中国好声音》还会出现不少极具个性的学员和较为传唱的翻唱歌曲,而本季《中国新歌声》既没有话题性较强的学员也没有传唱度较广的歌曲,整个节目话题全靠导师来造。
此外《我是歌手》、《中国达人秀》、《星光大道》等节目也日渐没落,灿星文化副总裁、宣传总监陆伟认为,“从电视最为发达的国家来看,音乐类节目永远是他们的第一模式。全世界没有一个电视想违背这个规律,没有哪个国家的音乐节目一蹶不振”。
像《中国新歌声》这类“现象级”综艺的趋冷,更多的是源于电视人创意的枯竭以及原创内容的匮乏。
除了《中国好声音》,另一个影响力较大“现象级”综艺节目便是《超级女声》。《超女》之后,相继出现了《中国好声音》、《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亚洲最强音》等选秀节目,但无论是收视率、造星能力,还是观众参与度等都不及《超级女声》。
2016年,湖南卫视重启《超级女声》,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即使加入了直播、网络投票、短视频等新玩法,还是挽救不了节目收视的低迷。谈及《超级女声》,一些观众甚至表示还未听说开始便已经结束了。
电视综艺节目产量大并不代表产能足。
像《中国最强音》、《中国达人秀》、《中国梦之声》《奇妙的朋友》《全能星战》《人生第一次》、《花儿与少年》等内地节目陆续停播。
此外,近年来综艺节目进入真人秀时代,像《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明星真人秀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收视成绩与口碑。
然而不过几年,真人秀节目就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对明星资源的哄抢造成明星出场费的暴增,从而引起节目制作费用下降,节目质量和水准难以保障,观众兴趣渐无,进一步追逐大牌明星。这使得许多往年大热的“现象级”综艺和综艺N代到了今年表现平平,并未有进一步突破,甚至造成节目众多但可看性却并不大的僵局。
其实,任何一档综艺节目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不管是过去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还是现在的《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观众对这些综艺N代的节目可以保持一两年甚至三四年的热度,但时间越往后推移,观众越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同时,现阶段中国综艺节目还缺乏创新与突破。
纵观风靡各大电视台的真人秀季播节目,像《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极速挑战》等大部分均购于国外节目版权,而号称原创的节目几乎有着中联韩合、社会制作公司的背景。
加之近年来,受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观众的收看习惯在发生着改变,虽然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依然表现强势,网络综艺短期内也很难抢走电视台的内容优势,但如果电视台依旧固步自封,不加强自身的原创和制作能力,那么电视综艺必将会失去平台的优势。
因此,未来中国综艺节目版权本土化、内容多样化、互动平民化的探索势在必行。
今年6月,广电总局《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同一档真人秀节目,原则上一年内只播出一季”,“黄金档引进节目每年不得超过两档”,“每年新引进节目不超过一档”,“中外联合开发必须中方取得完全知识产权”……
通知一出,意味着中国综艺再也不能任性买买买。“限外令”相当于电影界的“国产电影保护月”。这种政策有利也有弊,益处在于切断制作人一味买买买的念想,弊端在于揠苗助长,造成原创节目急功近利的虚胖式发展。
不同于电视平台,网络平台可以摆脱诸多限制,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近年来网络综艺的发展更是势不可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综艺节目逐渐摆脱了粗鄙、浅显的标签,渐趋精致、有趣和前卫。
2014年五大主流视频网站全年累计上线约150档节目同比增长200%市场规模初现,2015年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羽化过程,出现了像《奇葩说》、《你正常吗》、《偶滴歌神啊》等一大批优秀原创节目,这些网综更是获得了与电视台综艺节目量级相当的网络点击率引发全行业对网络综艺的高度关注。
2016年网综更是迎来井喷式发展,何炅、汪涵、蔡康永、小S等一些传统电视台主持人相继参与网络综艺节目,网络综艺的进一步崛起,既可以完善电视台综艺节目内容,也可以补充电视综艺原创空白。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加速了内容的推陈出新,同时也缩短了节目的生命周期。
许多节目转瞬即逝,也有大量节目经过大浪淘金被保存下来,单靠明星和IP的输出只会造成供给不足,综艺节目若想获得发展的永续动力,只能独树一帜,从原创中汲取生命力。
不管是电视综艺,还是网络综艺,“内容为王”依然是不变的道理,只有内容被观众肯定,进入二次传播,才产生理想的传播效果,扩大节目影响力。
大量海外版权的引入和明星资源的争夺,虽然是现今多数综艺节目夺取收视率的常用手段,但是决定一个节目是否可以长久发展下去的关键还是其内容的生命力。
极致的内容和较好口碑,具备反复发酵、多次传播的价值,才能推动信息的二次乃至多次传播,产生“现象级”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