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新潮:用沪语演绎上海故事
“诞生21年,话剧《长恨歌》票房一直很好,不过沪语版《长恨歌》一票难求、看过的朋友都在发微信朋友圈‘长篇大论’,这些都让我有些没想到。”导演周小倩感叹。一连17场沪语版话剧《长恨歌》正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票在去年已全部售罄。
沪语话剧《繁花》第一季、第二季演出近百场,计划第一季4月再次与观众见面,第二季10月亮相,第三季今年有望启动创作。伴随电视剧《繁花》热播,沪语作品与海派文化再次成为从网络平台到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
方言表现更有感染力
沪语版《长恨歌》来自编剧赵耀民的首版剧本,时隔20多年登台首演,加入了王琦瑶和王母、吴佩珍、蒋丽莉之间谈论选“上海小姐”,以及王琦瑶怀孕后与康明逊商量等四场戏,时长首次超过3小时。这一版王琦瑶的扮演者刘晓靓,也是第一位说沪语的王琦瑶。
沪语版《长恨歌》导演周小倩在上海度过青年时代,恰好是电视剧《繁花》描写的20世纪90年代,“我从西安来上海,我丈夫从北京来上海,当时的黄河路就是王家卫镜头里那么辉煌,我一点没有觉得过火。那时,我好多朋友沉浸在股市,每晚在黄河路、进贤路、乍浦路度过。”
早在2022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计划创排沪语版《长恨歌》时,小说《长恨歌》作者王安忆就说,“我个人非常喜欢方言演出。非常高兴看到《长恨歌》上海话呈现。”
在周小倩看来,“沪语版《长恨歌》弥补普通话版本不足的地方,对观众来说更亲切,这也是话剧《长恨歌》首演以来第一个达到210分钟时长的版本。陕西人艺《白鹿原》也用陕西方言,演了几百场,说明方言表现更有感染力。”但她强调,《长恨歌》的成功,归根结底在于作品本身,沪语演绎属于锦上添花。
重新认识走散的朋友
话剧《长恨歌》在首演20周年之际制作沪语版,而话剧《繁花》在立项伊始就确立以沪语来演绎,将小说《繁花》分“三季”进行演出,三季之间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
话剧《繁花》导演马俊丰是小说拥趸。小说《繁花》让马俊丰看到这个城市中人的多样性、生命力、对待生活的渴望,“这都是我喜欢的。小说用上海话书写,带着上海语调、语音,最大程度反映风土人情,有很多文化秘密藏在语言中,所以话剧《繁花》一定要用沪语演绎。”
更重要的是,马俊丰通过《繁花》认识了上海,“很多角色太像我认识的上海人,极有代入感,让我重新认识在生活中走散的上海朋友、误会或者失之交臂的上海人,兜兜转转间了解了周围人的行为逻辑。”他把《繁花》比喻为3D眼镜,“裸眼看3D电影很模糊,你一戴上眼镜,这个电影充满细节,非常好看。”
走出上海,沪语《繁花》能继续盛开吗?马俊丰认为,文艺作品能极大推动方言传播,“四川话、东北话凭借影视剧、小品都挺火。上海话软糯,包含地域的特点,就像普通话‘我爱你’、沪语‘吾欢喜侬’、粤语‘我中意你’,味道不一样。”
到上海来打卡看戏
这几年,以沪语演绎上海故事越来越多。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海派滑稽戏《宝兴里》带着新面孔、新故事、新笑点回归美琪大戏院。《宝兴里》围绕上海老弄堂的旧改故事,展开一幅幅上海人似曾相识的画卷。自2022年9月首演以来,《宝兴里》已分别在兰心大戏院、临港演艺中心、美琪大戏院上演24场,先后进行三次重大修改。这次《宝兴里》在美琪大戏院上演,电视剧《繁花》葛老师的扮演者陈国庆饰演花家阿伯,这是他时隔多年再次登台,“演出前一晚,我都快失眠了。”
在年轻观众聚集、海外作品盛行的音乐剧市场,沪语和上海故事也在逐渐建立存在感。2023年10月初,根据邵艺辉编剧、导演作品《爱情神话》剧本改编的同名音乐剧首演,今年5月又将与观众见面。
音乐剧《爱情神话》复刻安福路等上海地标,演员们频繁切换普通话和沪语。在音乐剧《爱情神话》中,非沪籍主演宗俊涛、蒋倩如沪语发音得到观众认可,连外国演员Hamza Al-sal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洋泾浜”。监制徐峥期待音乐剧《爱情神话》能成为上海文旅行业标志性体验,“游客到上海,就来打卡看音乐剧《爱情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