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性格 从单一到多样
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到身处社会转型期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新教师形象,影视作品在塑造教师人物形象时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演变过程。
电影《祖国的花朵》里冯老师对调皮捣蛋、骄傲不合群的学生循循善诱、耐心指导;《春晖》中凌老师背负家庭重担,却依然对教育事业热情不减;《烛光里的微笑》中王双铃用爱心感动了学生,被他们唤作“妈妈”;《美丽的大脚》中农村女教师张美丽在黄土地上默默奉献,在土房子里教着一帮“泥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中代课老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千方百计寻找辍学的学生;《孟二冬》里的孟二冬把医嘱揣到怀里,忍着病痛的折磨,继续加班加点地为师生们授课,直到倒在讲台上……中国影视创作多以“春蚕”“园丁”“蜡烛”等意象,表现老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内涵。用电影《冯志远》中的一句话概括,即“有一种人格叫作万世师表,有一种人生叫作无怨无悔,有一种精神叫作无私奉献,有一种情怀叫作鞠躬尽瘁”。这些对道德、人品的完美化呈现承担着明显的教育功能,折射出特定年代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想象和期待。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观念不断转变,影视创作理念日益更新,人物塑造有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表达,越来越多生动鲜活、立体丰满,具有人格魅力和情感张力的教师形象涌现出来。《十八岁的天空》里的古越涛个性张扬、童心四溢,把孩子们当朋友,把一个是非不断的班级转变成阳光四射的团队。《青春派》中的撒老师看似性格霸气,严厉得不近人情,经常在课堂上飙出诸如“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的金句,却默默关心着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方向。《老师·好》中的苗宛秋外表古板顽固,却总是在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展现温情一面,把惹了事儿的学生从派出所接了出来,喊练健美操的同学回家吃饭。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教师也许能力和见识有限,性格独特。他们有的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风气会手足无措;有的面对物质的诱惑,难免心中五味杂陈。但这些“小瑕疵”“不完美”还原了教师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提醒观众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遭受职业倦怠、家庭危机或自我怀疑带来的痛苦迷茫。在这些铺垫之下表现教师对教育职责的执着坚守,才更能震撼人心,也让教师群体通过影像由人推己,实现价值认同。
教育理念 从教书到育人
一些影视创作片面地将教师等同于“教书”的人,就是把书上某个学科的内容单向度地教授给学生。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的陪伴者与引导者。所以,表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相处和情感交流,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召和影响,也是塑造教师形象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大考》里年轻的班主任李晓旭会在学生田雯雯生病时陪伴左右,也会在她受到同学冷遇时与同学们沟通,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和偏见。《追光的日子》里郝楠在学生贾坤被父亲训斥时,及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还安慰失去哥哥后逃避学习的高远要向前看、往上走。《我在未来等你》里的郝回归为了不让学生沉迷于游戏,用游戏打败他,还和孩子们一起看篮球赛,和他们讨论喜欢的球星。这些老师不只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关心学生心里想要的是什么,生活中发生了什么,身上的闪光点是什么,并用正确方法引导他们寻找人生理想、实现生命价值。
人物形象的塑造,要落实到理念的传达和思想的挖掘。具体到教师形象,则要表现他们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灵魂的锻造。《加油!妈妈》里的幼儿园老师卢川熟谙幼儿心理学,能够猜透幼儿的心思,排解幼儿的困惑,保护幼儿的自尊,发挥幼儿的潜力。他帮助在幼升小过程中心情焦灼的幼儿父母认清教育的本质,告诫他们不要盲目地沉浸在“鸡娃”的成就感里。《追光的日子》里高三班主任郝楠不以分数论英雄,秉持成就梦想的备考观。他先细心了解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然后引导孩子们结合自身实际树立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指导他们高效学习、健康成长。这些影视作品对教师人物所秉持的先进教学理念与独特教学方法加以呈现和讨论,叙述他们帮助家长疏导心理焦虑、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等内容,从不同维度回应着大众对教育热点话题的关切,助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创新发展 从生活到艺术
从承载教育功能到为艺术创作服务,从教学内容的真实呈现到更广阔意义上的人性折射,近年来影视创作对教师形象的塑造取得了丰硕成绩。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意识到,相较于中国广大教师群体作出的卓越贡献,影视创作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一些作品教师形象同质化,故事情节模式化,还有的创作通过暴力等强烈的感官刺激符码解构教师形象,将其低俗化、浅薄化、娱乐化,以满足部分受众的审丑心理,达到提高话题度、吸引眼球等商业目的。这些问题无形中加深了大众对教师的刻板印象,甚至造成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的误解,应该引发业界的警惕。
新时代、新使命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探索影视剧中的教师形象塑造如何更好地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营造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教育理念的进步,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到现阶段的现实任务,也是影视创作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首先,创作者应进一步深入生活,设身处地地倾听教师心声,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通过艺术构思与审美锻造,呈现真实丰富的教育图景,再对时代孕育出的复杂社会心理加以提炼,设置成公共议程,在剧情演进和舆论讨论的过程中启发观众审视自我、思考人生,进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
其次,针对教师形象塑造固化、同质化现象,进一步开拓取材范围。比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塑造在乡村教育事业中建功立业的乡村教师形象;从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学生成长、班级管理、思想品德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等细节入手,塑造先锋形象和智慧型教师、创造型教师形象;塑造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科技工作者,忙碌在讲台和实验室,为科技攻关鞠躬尽瘁的专家形象;塑造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普通教师形象。
传授知识、培养人格、塑造灵魂,无论何时都是教师的共同底色。银幕荧屏上的教师形象,不仅是对教师现实状态的刻画和描述,也是对社会变革背景下教师职业未来如何发展的思考和探索。对影视创作者来说,如何结合新时代需要,塑造一个个典型教师形象,从而引起社会关注,激发人们共鸣,形成全社会共促教育发展的合力,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