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论坛现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以下为部分嘉宾观点摘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胡劲军:
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架设国际交流桥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胡劲军表示,加强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要坚定文化自信,通过网络空间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要坚持美美与共,引导全球青少年积极参与网络文明交流互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继续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架设国际交流桥梁,与世界各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合作,推动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交流互鉴,网聚全人类文明力量,奋进伟大征程,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
在国际传播中突出讲好文明互鉴的故事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表示,当前,文明交流在全球对话中处于重要地位,而网络日益成为文明交流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渠道。作为致力于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跨文化国际传播机构,中新社、中新网近年来善用比较叙事,在国际传播中突出讲好文明互鉴的故事;注重以网为媒,在融合发展中注重创新网络文明交流方式;深耕特色优势,在网络空间中奋力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深度,坚持守正创新,为推动网络文明建设、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网络文明交流:共商发展之道】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兼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主任侯宁彬作主题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兼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主任侯宁彬:
以文明互鉴呵护网络精神家园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兼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主任侯宁彬表示,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不断丰富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制作推出了类型多样、分众化的线上文化体验产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在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以文明互鉴呵护网络精神家园。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凯叔讲故事品牌创始人王凯作主题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凯叔讲故事品牌创始人王凯:
希望优质儿童内容承载中华文化精髓“走出去”
凯叔讲故事品牌创始人王凯表示,希望优质的儿童内容能够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抵达更多想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小朋友身边,成为下一代民族友谊的美好纽带,同时,也能够抵达旅居海外的华人同胞身边,让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在下一代的海外华人身上也可以体现出非凡的价值;也希望可以带着好的文化“走出去”,在交流碰撞的过程借鉴学习全世界的优秀文化,将好的文化内容再“带回来”。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完美世界首席执行官萧泓作主题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完美世界首席执行官萧泓:
企业需担起社会责任,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全球传播
完美世界首席执行官萧泓表示,当前中国正积极倡导构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新经济环境塑造了全球文化交流新语境。中国人崇尚“和而不同”“融万物于无形”,已经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互联网数字文化企业不仅要制作优秀的产品、追求市场的成功,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对中华优秀文化全球传播有正面的作用,和更多同仁一起摸索形成跨文化交流传播的“中国模式”,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比利时国际联合倡议多边合作组织荣誉主席米歇尔·杰诺韦塞作视频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比利时国际联合倡议多边合作组织荣誉主席米歇尔·杰诺韦塞:
互联网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需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比利时国际联合倡议多边合作组织荣誉主席米歇尔·杰诺韦塞在视频发言中表示,人类使用、需要并依赖与互联网文明相关的工具、网络和基础设施,这塑造和推动了我们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也产生了新的挑战和问题,例如,所谓的“数字鸿沟”,由于缺乏资金、地理、社会和技术的可用性,并非所有人都有可能获得互联优势;此外还有互联网使用的潜在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成瘾对认知发展的伤害,信息过载对公共或私人边界的伤害,对社会关系和社区的伤害。这些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共同的解决方案。
【网络文明互鉴:共促相通相融】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研究员沈卫星作主题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研究员沈卫星:
文明是互联网发展的精神根性
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研究员沈卫星表示,文明是互联网成长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当成为互联网的精神根性。他认为,互联网时代,要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让文明的历史逻辑,赋予网络世界应有的精神品格、精神风貌及精神气质,让广大网民深切体会文明气象所具有的强烈精神召唤力。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作主题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
对丝绸之路研究不能只有西方视角,还要有东方视角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表示,丝绸之路的历史,是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互动和融合的历史。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学者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限于国内部分。既然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通、交流和交往互动的大通道,那么,对丝绸之路研究就不能只有西方视角,还必须要有东方视角。只有这样,我们对丝绸之路历史的认识才是真实的、准确的和全面的。所以,在国际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领域中,中国学者不能缺席。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肖克作主题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肖克:
中国的故事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
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肖克表示,在外国年轻人眼中,中国最显著的特征已经不只是以往的“基建巨头”,现在中国高铁、中国的跨国电商、中国的游戏公司、中国的社交软件都非常吸引他们,也就是中国对外的公共产品从以往的修路、修水电站,正变成建网络、建高铁以及出海的网络社交软件和游戏。中国的崛起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好,也有益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的故事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成功案例,给他们带来希望。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全球知名社会学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作视频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全球知名社会学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
中国一直站在支持全球治理的前列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在视频发言中表示,中国一直站在支持全球治理的前列,2013年,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标志着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他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用任何语言来理解,它对中国人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反过来又为创造全球通用语言做出了巨大贡献。
【网络文明共存:共建精神家园】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山东省日照市委副书记王新生作主题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山东省日照市委副书记王新生:
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增添一域之光
山东省日照市委副书记王新生认为,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映射,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照市始终坚持把网络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天天正能量”品牌,增强网络文明影响力。突出全民聚力,打造共建共享“新格局”;突出全域覆盖,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突出全媒传播,放大网络空间“正能量”。日照将充分借鉴其他城市的典型经验,为倡树网络文明新风、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绵薄之力、增添一域之光。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江苏省苏州市委网信办主任陈雪嵘作主题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江苏省苏州市委网信办主任陈雪嵘:
网络文明引领风尚、弘扬正气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
江苏省苏州市委网信办主任陈雪嵘认为,文明彰显城市的内在气质,象征城市发展的格局和潜力。作为新时代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网络文明引领风尚、弘扬正气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一座自带流量的网红城市,苏州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和网络文明“满堂红”的优势特色,用文化润泽文明、用道德涵养文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持续推动全市网络文明建设开新局谱新篇,以高质量网络文明引领苏州高质量发展。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作主题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
让优秀文化参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表示,以苏绣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历史文明的印记,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则是人类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智慧结晶。我们将继续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创新传播方式,借力数字互联网,持续扩大传播规模,挖掘非遗的艺术特质和生活美学属性,持续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努力让优秀文化参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参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存。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作主题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
互联网最大的可能性在于弥合障碍
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表示,1988年,他一搬到厦门大学,就发现中国与西方媒体所描绘的完全不同。“我写信给家人和朋友,帮助他们看到更真实的中国,我还为外国杂志写文章。我已经写了大约20本书,但是我发现一个网站影响的人远比一本书多得多。”他表示,互联网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它最大的可能性在于帮助我们弥合人民与国家之间的障碍。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若贺曼作主题演讲。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若贺曼:
留学青年应积极发声,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若贺曼表示,网络不仅为我们读懂中国、了解中国提供了绝佳平台,也为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向世界各国讲好我们留学生的中国故事,向中国师长朋友讲好中亚故事拓展了广阔的渠道。留学青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多多在网络上发出我们的声音,树立好形象,传播正能量,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促进各国间民心相通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