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主旋律作品成为收视王牌
2023-04-03 10:13 来源:http://dzb.whb.cn/2023-04-01/6/detail-793356.html
主旋律与市场效益可否兼得?占据市场最大比重的现实题材剧与主流价值如何更好兼容?再出发的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不仅给出确定的答案,更进一步求取主流价值与市场的最大公约数。
这两天,中国电视剧界行业大佬齐聚上海奉贤。暌违三年,2023年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归来。作为每逢春天到来时举行的行业峰会,今次年会亮出了过去三年的国产剧成绩单。数据佐证,观众与电视剧、观众与主旋律作品、观众与精品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
回顾之余,作为中国电视剧界风向标之一,今年制播年会一并重启的还有关于更高质量发展的头脑风暴,为行业注入更多焕新力。专家指出,主旋律剧集所承载传递的主流价值观,不该仅存在于重大题材创作,而应渗透到不同类型剧集,从有形的创作类型化为无形的创作意识,凝结成所有创作者的文化自觉、社会责任。从现在到未来,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的理想模样可以是——主流价值与市场的美美与共。
主旋律受热捧,用“求真”逻辑激活观众
短视频丰盛、线下活动丰富的今天,电视剧受众还多吗?
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每日户均观看电视剧的时长从2020年62.4分钟,上涨至2022年71.5分钟,电视剧观众到达率88.7%,“追剧人口”始终稳步增长;收视热潮中,主旋律叫好又叫座,仅2022年,《大考》《县委大院》《超越》三部主题创作分别拿下首播轮全剧到达率第二、集均收视率第三和回看观众规模第三的亮眼成绩;精品年代剧《人世间》更以2.850%的集均收视率成为当年剧王。
主旋律受到热捧,甚至成为收视王牌,业内看来,这是在各级职能部门的“最强调度”下,集结“最优质资源”“最具实力班底”,以“最贴切的表达样式”“最高的艺术水准”,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的“最强时效全媒体传播”。不过,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提醒,继承主旋律创作经验,与其仰仗创作背后的诸多“最”优势,不如细究作品自身的艺术规律,让主旋律创作在融入日常后依然能发挥应有的思想力量、艺术魅力、市场号召力。归根结底,观众愿为好剧买单,内容为王的精品创作理念、与时代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才是主旋律触动人心的创作秘钥。
《觉醒年代》是公认的主旋律精品,导演张永新说,一个“真”字,在导演团队是翻来覆去强调最多的字。他相信,“求真”逻辑能激活对主旋律有更高艺术需求的观众。比如剧中鲁迅先生出场时拿的拓片,播后即被观众截屏称道。因为大家发现,剧中这枚《郑长猷造像记》拓片出自龙门二十品中的第六品,而龙门二十品恰是1895年代康有为等古玩爱好者和发烧友带到北京城的。类似这样的历史注解可能不承载剧情,但道具组把它考究到了能具像到历史文化传承的逻辑,不可谓不用心。张永新还相信,“求真”能让年轻演员在真情实感的投入中完成锤炼。拍摄陈延年烈士入狱那场重头戏,大雨、零度,演员张晚意赤脚单衣在江南冬雨里拍了三个多小时,一遍遍精益求精。这场戏拍完,代价是演员冻发烧了,但收获更实在,年轻人说他从监视器里看到自己的眼睛里能解读出烈士壮怀激烈那一刻意味着什么,而成片与观众见面后,成为全剧最出圈的名场面之一。
套路难破,须在求新求变中依然笃定经典的“最高法则”
一边是业界对“每部剧都可以是主旋律”的理想期待,另一边是现实的良莠不齐。CVB显示,2022年的黄金档时段,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占比已超过40%,遥遥领先位居次席的近代革命题材。但当越来越多主题创作、重大题材剧在强调扎根人民、注重烟火气的当下,本该是最贴近当代都市生活的剧集,却屡陷口碑洼地。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磊卿的行业洞察里,都市剧“症状”不少:女性群像剧不断复制粘贴,“塑料姐妹花”扎堆荧屏;都市偶像剧经历霸总、腹黑男的前半生后,又进入了社恐宅男的新阶段,不变的是离地三尺的悬浮甜宠味;都市话题剧围绕房子、车子、孩子、票子、位子贩卖焦虑;更离谱的“热搜剧”,从剧本到播出,“热搜”常凌驾于创作,为了话题而“订制”剧集,最终空有数据繁荣却失了观众真心。究其原因,套路、跟风是祸首。
如何才能从瓶颈中突围?如何才能让更多现实题材剧真正点燃观众心头的温暖明亮,实现主流价值融入日常?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以《开端》《三体》等剧为例,指出它们不仅是“在某一赛道上用极致创新推动”的作品,还实现了真实性与戏剧性的兼容,由此异军突起。业内也预测,关切人民心理需求的“新治愈剧”,描述百姓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奋斗之志的“新奋斗剧”,拓展创意和技术紧密相融想象力消费的“新超验剧”,可能拓展国产剧的新空间。
求新求变的期待声中,郑晓龙和李路两位导演的箴言同样值得一听。他们前者手握《渴望》《金婚》《甄嬛传》《功勋》等不同年代的精品好剧;后者产量不算高,但成功率可观,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成了2017年现象级电视剧,《人世间》更一举打破央视一套黄金档八年的收视率。对于从套路中突围的路径,两位重量级导演的观点异曲同工:既要有求新求变的魄力,也要在创新中笃定打造经典的恒心。
回首《人世间》和《人民的名义》创作起点,不无相似之处。李路说,梁晓声的小说为优质剧本打下坚实基础,“当然我们买这部小说时,豆瓣只有28个人打分,茅盾文学奖也还没有揭晓”;《人民的名义》由周梅森同名小说改编,“我买下影视版权时,故事刚刚3000字,还是个大纲”。在他看来,选剧的眼光、担当是需要一点突破常规的,如果始终按套路出牌,“没有想做一点动静作品的高位坐标,出来的就是平庸之作”。
郑晓龙则在年会现场公开了30多年前他作为制片人经历的“赤字账本”:50集的《渴望》投入102万元,播后收回59万元,赔了;《编辑部的故事》投入150万元,回报90多万元,又赔了;直到《北京人在纽约》,才算是第一次账面盈利,挣了60多万元。当年万人空巷的爆款居然是“赔本买卖”?郑晓龙说,创作者不该被“是否得奖”“是否赚钱”牵着鼻子走,“就算没有利益,也还是要做好片,要做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片子”。就像《渴望》,首播虽然亏本,但在此后漫长的30多年里,好人刘慧芳的故事一遍遍在全国各地荧屏上重现,直到现在仍有版权收入。“什么是精品?什么是经典?时间会给出最终、最客观的评价。”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