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新、家国凝聚、科技赋能 春晚40年:追光逐梦绘新篇
2023-02-01 15:18 来源:https://news.gmw.cn/2023-02/01/content_36335914.htm
    2023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已落下帷幕。这台热气腾腾、暖意融融的晚会跃然大小屏端,从四颗门齿的吉祥物兔圆圆,到演播大厅顶棚花型结构,创作者从自然万物和历史文化中汲取艺术审美元素,传递中华民族永葆信心、奋进拼搏的精神力量。从形态上,大量科技元素的应用给观众带来视听震撼;从内容上,不同类型、风格的歌舞、语言类节目目不暇接,带来丰富的观赏体验。2023年春晚的价值和意义还不止于此,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直播春节联欢晚会至今,总台春晚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里,总台春晚持续引领中国电视文艺的潮流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年度中国社会文化的风向标,更以一年一度的仪式感为标识,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极大拓展了数千年来中国人过年的文化体验。

文艺创新、家国凝聚、科技赋能 春晚40年:追光逐梦绘新篇

2023年总台春晚吉祥物兔圆圆 资料图片

  内容形态始终走在创新路上

  1983年的除夕夜,中国电视观众第一次在荧屏上看到了以“圆桌联欢+文艺表演+电视直播”为形态和内容的电视文艺作品。在那个电视内容匮乏的年代,每年央视春晚的热闹喜悦气氛、知名演员会聚、舞美视听璀璨,以及同时同刻观看直播的新鲜感,成为观众一年都在等待的激动时刻。当时电视机尚未普及,春晚的“现象级”程度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电视的销量。而电视机在中国家庭的普及,又直接推动电视这一媒介样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快速跃升至高点。

  40年来,春晚在形态和内容上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例如,早在第一、二届春晚上,就出现了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演员的身影,中国最早的电视晚会小品,以及主持人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游戏环节。不仅如此,从第一届起,春晚就注重与场外观众的互动。1983年的春晚设置了4部热线电话,供观众点播春晚现场演员的节目时拨打。

  进入20世纪90年代,春晚更是加速创新。超大空间的央视一号演播厅的使用、在全国多地设立分会场等举措,扩大了春晚在空间上的吐纳,为表演场景带来更多可能性。新世纪以来,LED屏幕、舞台机械装置、VR、XR等视听科技手段的引入,让观众感受到视听效果的不断突破。同时,春晚上还有很多新创作或重新编曲的歌曲温暖了生活,在相声、小品、情景喜剧、音乐脱口秀等形式中不断迭代的语言类节目让观众笑声不断,这些“名场面”都在一代又一代观众心中留下深深烙印。

  总台春晚不只注重内在更新,更向外影响甚至引领着中国电视文艺的创新。在春晚影响下,观众对电视文艺产生了强烈的观看诉求。电视人则受到春晚节目形式的启发,推出《综艺大观》等综艺节目,在其后十数年间滋润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新世纪前后,电视创作理念日益更新迭代,游戏、益智、选秀类节目不断涌现,但春晚和《综艺大观》的“综合表演拼图”内容形态仍对新生的电视综艺甚至网络综艺形态产生深远影响。更不用说,在40年间央视、地方台、网络平台和民间的各类主题性、节日性晚会,多是在一定程度上效仿总台春晚的基本结构和形态。

  可以说,在总台春晚对中国电视业的示范、对中国电视人的历练、对中国电视观众的培育之下,包括电视文艺、网络文艺在内的中国文艺事业得以不断总结、创新、精进。

  为观众提供“标记岁月”的机会

  除了在文艺领域的影响力之外,总台春晚在40年间还成为中国人家国情怀和文化凝聚所系。一般而言,民俗、习俗、风俗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沉淀,以及各种社会文化条件的积累催化,而总台春晚经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快速成为能留存于中国人社会生活史、精神生活史的新民俗实属不易,从一个侧面可见当代传媒对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刻影响。

  每到除夕夜,天南海北的中国人都会同时“隔空”观看同样的春晚节目内容,与亲朋好友在社交网络热烈探讨,从而形成了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大家虽未谋面,但都会被同样的旋律触动、因同样的话语爆笑、被同样的情绪击中。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观看“共同体”,所有对家与家人的思念,都能通过春晚的节目和眼前的亲朋得到释放;所有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感怀,也能借助春晚这个一年中难得的“停顿时刻”,去品味、去回望、去憧憬。于是,除夕与春晚给中国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标记岁月”的机会,标记个人发展、标记家庭收获、标记社会更新、标记国家前行。

  与家国情怀相关联的,还有春晚为文化凝聚提供了一个年度载体,这有赖于总台春晚在全球华人中的影响力。无论是暂时在外留学、工作的中国人,还是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春晚让他们与家乡的亲人观看同样的内容,体会中华儿女才能理解的文化气息、精神释放与情感撩拨。正是因为有诸如春晚这样文化凝聚、文化体验的恰当载体,中华文化的当代连续性传承才有了具体的依托。

文艺创新、家国凝聚、科技赋能 春晚40年:追光逐梦绘新篇

2022年总台春晚剧照 资料图片

  科技创新推动视听迭代

  文艺形态的创新,以及春晚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春晚本身制作品质的始终在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科技的助力。在40年里,春晚每每成为最新视听科技应用的跑马场,给观众带来新奇极致的视听体验。

  自1983年以来,春晚的现场舞美效果与电视呈现效果不断发展变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春晚创作者不断将彼时最新的声光电设备引入春晚现场,2000年之后大面积的背景屏幕、地面屏幕逐渐应用于直播现场,2010年之后舞台的复杂机械造型装置的使用逐渐成熟,而2020年前后虚拟现实、扩展现实的迭代再一次全面提升了春晚的视听效果。

  扩展现实技术的使用进一步打破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实现现实与虚拟的深入融合。于是,伴随着歌手的演唱、舞者的身姿,观众在电视屏幕上能够看到萦绕和嵌入在舞台上璀璨的星辰大海、耀眼的麦浪翻滚、神秘的远地风情、真切的远古幻境、热烈的万人共舞。用肉眼已经分辨不出哪些是春晚舞台实景、哪些是虚拟的内容。可以说,融合了虚拟现实、扩展现实、3D、4K、5G等最新科技,春晚让虚拟再造影像与现场实体舞台交替呈现、无缝对接,春晚的艺术想象力及其实现度,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就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而言,近年来总台春晚还与中秋晚会、跨年歌会、各类主题性晚会联动,在各类晚会创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形成了一系列高视听品质的矩阵式作品。

  除了虚拟现实、扩展现实技术外,近年来春晚舞美还呈现了由LED屏幕打造的720度穹顶空间,在演播厅内的墙面和顶部打造出一种带有高度包裹感的视觉奇观。比如2023年春晚舞美设计体现“满庭芳”的理念,通过花型结构演化重构而成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和其他多个方位的设计,共同营造祈愿圆“满”的中华大家“庭”尽展“芳”华的主题气象。近十年,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应观众和用户在各类移动智能终端“小屏互动式观看”的需要,总台春晚还不断强化多屏传播、跨屏传播的理念,为观众即时提供形态多样的可供小屏观看的内容。近两年竖屏直播形式,更给用户带来新颖的美学体验。这些外化形式与晚会节目内在的创意逻辑相得益彰,共同铸就总台春晚既现代又古典的美学意蕴。

  春晚40年,既是回忆的终点,也是前行的起点。在春晚未来的发展中,除了继续强化已有的特色、理念和水准之外,面对网络时代观众的多元化需求,还应继续在众口难调的困境中寻求观众喜好的“最大公约数”,保持歌舞类节目的传统优势,加大语言类节目的创新力度,借力视听科技的最新发展,不断提升艺术品质并释放社会文化影响力。特别是在科技的引入方面,继续加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最终使科技幻化、交融到艺术之中。通过回望总台春晚40年发展我们还发现,春晚的影响力从来都不只限于电视艺术、传媒艺术的领域内部,而是常常“破圈”,成为中国人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话题、认识、观念的重要来源。这又要求春晚创作者不断夯实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文化意识,让春晚继续担当凝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来源:光明网

84800587 、84800585 版权所有: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006192号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金鹰影视文化城 邮编410003 办公电话:0731-84801916 传真:0731-84801955 邮箱:2399739646@qq.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络系统  网络警察报警岗亭  网络警察报警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