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原副社长、高级编辑严文斌,中新网总编辑吴庆才,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副校长张树辉,外交学院副院长、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孙吉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程维,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推广处副处长穆定平分别向与会来宾致辞。开幕式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洪波主持。
研讨会围绕北京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北京国际形象与短视频传播、城市形象构建与对外文化传播及智能新媒体与北京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四个议题,邀请来自国际传播旗舰媒体、高校学术机构、智库组织的30多位专家展开深入研讨。
严文斌在致辞中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跨文化交流是中国尽快融入世界,并逐步改变信息传播被支配地位的战略领域,也是中国从主体出发不断地掌握定义国际话语权、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步骤。随着算法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和元宇宙技术在媒体传播中的广泛应用,中国国际传播借力实现转型升级迎来了重要机遇,数字技术赋能构建国际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形成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提供弯道超车的机遇。基于此,严文斌提出三点思考:一是正确把握以流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主要内容的乌卡时代国际传播的新趋势;二是通过人人皆媒和永久在线的传播语境,倒逼国际传播数字化变革,实现国际传播产品、渠道、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三是冷静观察俄乌冲突国际舆论斗争的新特点,掌握国际传播迭代演变的新趋势。
吴庆才在致辞中强调,北京一直扮演着引导世界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第一窗口”,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最前沿阵地。结合中新社和中新网的一些探索实践,做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应该处理好几对关系:第一,要处理好“求同”与“立异”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应该是善于在对方的语境下诠释自己、展示个性、表达不同、促进认同,讲述中华优秀文化中可供当今世界文明互鉴的中国价值;第二,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面对短而又短的传播产品制作趋势,传播者要对文化内容有较强抽象提炼能力,让传统文化韵味犹存,同时,又要对传播形式有敢为人先的双创表达,让传统文化活灵活现;第三,要处理好“传统文化符号”与“新文化符号”的关系,通过新时代中华文化符号的塑造和传递,更具体、更形象、更有人情味和现代感,也更能收获“共情”“共振”的传播效果。
张树辉在致辞中表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城市的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使命,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承载着弘扬华夏文明的重要作用,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特色,也是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北京的城市文化建设与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息息相关,北京的对外文化传播与中国形象建构和传播紧密相连。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带动北京对外文化传播过程当中,也对包括北京高校在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在提升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加强文化传播研究这些重要的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孙吉胜提出,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带动了北京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为北京进一步投射和建构全球影响力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也对北京的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智库也需加强服务国家和首都战略发展的资政辅助功能。外交学院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研究的重镇、全国首批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在北京国际交往与国际传播领域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自2005年北京市依托外交学院成立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基地,至2019年,外交学院进一步整合优质研究资源和力量,成立了一流学科文化与公共外交交叉创新团队,致力于促进外交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语言学与国际传播的跨学科研究,形成国际传播与高政治领域议题的融合与交叉创新。相信今天的会议也将为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北京国际方向,提供更具创新性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程维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近年来一直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致力于打破专业壁垒,聚焦国家战略与国际竞争需求,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学科背景和科研资源,积极整合全校各外语院系三十余个语种以及文化与传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等院系的学术力量,努力打造为北京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服务的智库型研究机构。随着数字媒体新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创新和范式转型遇到了新机遇、新挑战,亟待探求全新的对外传播之路。推动新闻传播行业的创新发展,不仅是构建媒体深度融合新格局的内在逻辑,也是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实现学科融合、文理融合的必由之路。
穆定平在致辞中表示,一直以来,北京国际传播和城市形象塑造工作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国家站位、首都定位、首善标准,着眼于北京发展新阶段、新方位、新要求。随着百年变局和疫情影响的交织叠加,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也在不断探索方式方法,创新对外传播推广的工作思路与模式。2020年,市政府新闻办会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创办了首届“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主题短视频大赛,此项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拓展了传播方式,也充实了外宣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对外传播的效果。目前,第三届“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主题短视频大赛正在面向全球征集参赛作品当中,这项活动是在疫情之下持续开展对外传播推广工作、对外宣介北京城市形象的尝试,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可以更多思考新时期外宣工作如何转主场、转方式、转方向,更多研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如何提升。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智库、专家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构建属于北京、属于首都的对外宣传的智力支撑体系。
在专题研讨阶段,围绕“北京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键议题”这一话题,孙吉胜在题为《跨学科协同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发言中指出了国际传播能力的五个维度,并对跨领域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唐润华围绕《城市形象与国际传播素养》表示媒介素养的内涵需与时俱进,指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变化;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刘笑盈在题为《国际传播的五个转变》的发言中用冬奥会中指导国际传播活动的实践经验,指出了当前国际传播的五个转变;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作了题为《加强北京人文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主旨发言,介绍了全球化智库开展二轨外交的情况,总结了当前开展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孙敬鑫作了题为《城市国际传播能力的主要维度及北京优势》的主旨发言,从多维度认识北京的角度总结了把握城市传播的七个能力,并对讲好北京故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作了题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与首都高质量发展互动关系》的主旨发言,强调了互动关系对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与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梳理了两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开展思路作出介绍。外交学院科研处处长夏莉萍对与会嘉宾的发言进行了评议与总结,她表示几位专家围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议题,从学科协同、形象传播以及当前国际传播形势的变化等维度,就如何提升北京首都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围绕“北京国际形象与短视频传播”议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高级编辑、处长李宇作了题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变革与北京城市形象建构》的主旨发言,指出了国际传播在传受关系、流动方式、竞争格局三方面的改变,并分别从主体、渠道、内容、叙事四方面提出了北京形象构建的策略;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作了题为《北京城市形象与短视频传播策略》的主旨发言,以抖音传播模式为例为北京城市形象的品牌化打造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议;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佳航作了题为《日常生活与公共舆论互构:北京国际形象传播中用户短视频的传播效能》的主旨发言,指出了算法环境下北京国际形象传播的新挑战,并就北京国际形象传播中用户短视频的传播效能提出了相应策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孙振虎作了题为《短视频国际传播对北京城市形象的建构分析》的主旨发言,分析了现阶段短视频传播因渠道闭塞、传播主体泛化、个体叙事崛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从宏观与微观、主体话语与个体叙事等角度提出了路径优化策略;中国新闻网主任刘羡作了题为《中话西说借嘴发声,跨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关于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若干思考》的主旨发言,通过对第二届“爱上北京的一百个理由”短视频征集大赛的分析,探讨了短视频产品如何助推北京城市形象的传播。本场分论坛由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唐润华进行评议,他表示,本场嘉宾发言,就短视频如何提高城市对外传播、国际传播效能做了很好的阐释,在主体策略、内容策略、渠道策略、话语及叙事策略上要更好地实现多元化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围绕“城市形象构建与对外文化传播”这一议题,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文建作了题为《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擦亮北京文化名片》的主旨发言,他提出北京是对外文化传播的排头兵,要创新话语表达,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洪波发表了题为《北京老字号与对外文化传播》的主旨发言,梳理了北京老字号参与对外文化传播的具体实践,并提出新时代进一步提升北京老字号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的方法、策略与路径;外交学院英语与国际问题研究系系主任、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冉继军发表了题为《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形象传播比较研究》的主旨发言,基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两届奥运会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城市形象传播提出策略建议;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研究员王磊发表了题为《城市形象话语构建与对外文化传播》的主旨发言,研析了城市形象话语建构,提出了城市形象话语建构对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清华大学出版社文化与传播工作室主任纪海虹发表了题为《以图书出版传播北京形象》的主旨发言,提出以文化共识传达中华文化精髓、融合多元文化视角进行对外传播的路径探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曲茹发表了题为《数字文化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的主旨发言,提出数字文化走出去应成为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的新视域。本场分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波进行评议,他高度评价了嘉宾的发言,并表示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城市的形象建构和对外文化传播应该更好地回应国家、城市与公众三方面的需求。
围绕“智能新媒体与北京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波作了题为《塑造国际顶级城市品牌,助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主旨发言,刘波通过对国外塑造城市品牌的成功经验的学习,提出了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品牌的构建思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视野下的国际传播新特征》的主旨发言,他通过分享社交机器人对舆论场建构的相关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视野下的国际传播新特征;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沈阳作了题为《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3.0节选》的主旨发言,指出元宇宙的引入与应用为北京城市的国际传播态势所带来的改变,并提出对北京城市品牌进行三元复生的设计思路;北京第二外国语科研处副处长李朋波作了题为《旅游传播与首都形象提升》的主旨发言,他基于旅游视角对首都国际形象进行观察与思考,围绕北京形象的感知和优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智涛作了题为《智能折叠与知识动员:全球风险社会的共识生产》的主旨发言,对“智能折叠”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与扩展,并提出“知识动员”以重拾人的主体性,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博士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副研究员孔亮作了题为《北京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新理路:基于2022北京冬奥会的视角》的主旨发言,阐明了基于冬奥会视角对北京城市国际传播新理路的观察与分析主要体现在数字孪生、共情传播和以城为媒三方面。第四场分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任孟山进行总结和评议,任孟山从虚实结合、人机结合、全球化和本土化结合以及思想和实践结合的四个维度,总结了本场嘉宾的发言,并提出在数字文化经济浪潮中,信息生产模式的变化势必会为国际传播及北京城市品牌的对外传播带来更多可能性、丰富性。
在学术研讨会最后,外交学院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欧亚代表基地向与会的合作单位、承办单位、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们表示感谢。欧亚表示,研讨会充分地讨论分析了新的国际传播格局、新的技术条件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模态、新逻辑、新理念、新路径、新策略,会议圆满成功,希望日后与各兄弟单位加强交流,合作进步。
李洪波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会议在相关领域内专家的参与和支持下,成就了一场学术的盛宴、思想的盛宴,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围绕着立意深远的主题及核心前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打开了进一步开展未来工作的空间和视野,效果卓著,意义非凡。
此次学术研讨会为专业学者搭建起一个友好交流合作共享的平台,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与借鉴,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效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更多思考。(供稿:张嘉印、陈梦迪)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