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凤教授专稿:深度融合时代的知识媒介
2022-11-24 01:07 来源:光明网
      作者: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媒中心主任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报道了我国的“人造太阳”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人造太阳”!好奇之余,去手机上一搜,一些既专业深入、又通俗有趣的信息跃入眼帘,让人脑洞大开。

  比如,杜祥琬院士在一则视频里讲到,核能从20世纪的基础研究对象,如今变身为颠覆性技术。而目前我国核能发电仅占全国电力的4.9%,远远不够,所以要加紧研究可控核聚变,从而打开未来能源的大门;他的另一条短视频,讲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只是通向未来的里程碑,未来社会需要未来能源。原来,“人造太阳”就是正在研发的未来能源!

  金涌院士在一则视频里解释“人造太阳”时,举了一个例子:一升海水提出的重氢,发的热量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柴油所产。好家伙,原来这就是“人造太阳”!

  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是,这些能源、核物理专业的知识,竟然是院士们通过抖音短视频和直播间传播的。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追上了院士们的抖音短视频和直播。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样专业而高质的科普内容,实在是太难得了!也难怪不少“院士开讲”的视频,动辄播放量超过千万。

  如今,媒介创造了如此多的便利和机会,让那些专业的、前沿的知识,都变得唾手可得。近20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换代,静态、孤立的传统形态媒介再难见到,我们的报刊、广播电视,都已经裂变又融合成了“媒介多元体”,通过神通广大的互联网,联接着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态、“流动的空间”,让静态的媒介,进入持续不断地运动着的“媒介化”过程。短视频正是应时而生的一类媒介,它不仅吸收了传统“母体媒介”如广播电视的视听特性,而且经由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融合,成为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上班族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重要资源,真正使得媒介深度服务社会和日常生活。

  人们一度担忧,“传统媒体”消亡了吗?当然没有。“传统媒体”经过媒体融合的战略性提升,如今都已华丽变身为“媒介多元体”。报社可以拥有各类可读、可听、可视、可互动交流的媒介,广播电视、期刊书籍也都是如此。当我们倡导媒介融合国家宏略时,我们的最初目标,就是实现这样的“媒介多元体”、“媒介矩阵”,并通过技术的融合、产业的融合、产消的融合,发挥“媒介多元体”的多方面功能,促进传统媒体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方面的提升和进步。

  “传统媒体”还应该存在下去吗?不应该。它们终要消逝并获得新生,或者说,它们是永生的。那些读的媒介、听的媒介、看的媒介,已然成为“新媒介”的“母体”。它们蕴含的基因、特质、功能,正在被新型的更综合、更多功能、更具适应力的媒介所取代。从来没有一种“新媒介”是从天而降的,它们都是充分吸收了“旧媒介”的内在特性,再通过与新型社会、新型技术以及新型受众的需求充分互动、融汇而成的。在印刷的媒介变成流动的媒介——即今天的互联网这一过程中,印刷媒介的中心式发行变成人际化网络的延伸,即如今天的社交短视频和直播。“新媒介”挣脱了某些“旧媒介”的滞后特质、形态和功能,其内核文化还是传承于原有的媒介,功能是满足当下时代的人们的知识获取需求,目标是加强人类的交往、促进人类的共同体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政治经济的进步。互联网诞生后,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这些“大众媒介”,都成了“旧媒介”,但是它们记录信息、传承知识、提供娱乐、增进交流的内在文化特质,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新媒介”继承、修复和发展了。

  那么,当我们提倡深度媒介融合时,它新生的内在文化是什么呢?其深度体现在哪些方面?就目前而言,至少应该包含媒介深层嵌入社会空间、日常生活的文化特质。在媒介弥漫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充斥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今天,我们要把传播和沟通的内在空间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将承载的信息深入到生产、课堂、生活的各个角落。就像前文抖音上“院士开讲”那样,秋收时两院院士话“丰收”、中秋时两院院士说“月”,媒介使得知识和思考日常生活化;人们也许看了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邬贺铨院士从很专业的算力说到很生活的遥控机器人,会生出进一步探究智能网络的热望;科技会让生活失去诗意吗?也许可以去听一听诗人院士王玉明的讲解。

  媒介深度融合的文化内核,是媒介深度嵌入社会,是媒介与社会的融合。深度融合使媒介成为人们拥有共同知识和经验世界的一种隐性逻辑,成为社会空间、日常语境、人类交流的无形中介。正如互联网的信息展开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空间,媒介也通过深层嵌入社会空间,服务社会大众的知识获取、学习需求。(陈昌凤)

来源:光明网

84800587 、84800585 版权所有: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006192号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金鹰影视文化城 邮编410003 办公电话:0731-84801916 传真:0731-84801955 邮箱:2399739646@qq.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络系统  网络警察报警岗亭  网络警察报警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