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穿着国风国潮服饰走在街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自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美好年华研习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二度创作和新鲜表达,激发更多年轻人产生研究、学习、拥抱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中华美学以活泼生动的面貌得以延续。主持人汪涵道出了这档节目的初心:“让有传承价值的东西变得有传播价值。”
从当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去重塑国风的样貌
《美好年华研习社》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用符合当下人审美的艺术形式进行拆解和创新式地演绎,让观众在欣赏国风之美的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更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中国人民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政认为通过文艺作品中的诗词歌赋、衣食器物、民风民俗等微视角切入国风的大主题,把这些生活化元素变成对话古今的载体,可以让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心灵越来越亲近。
宋代刘娥是一位传奇女性,她是蜀地孤儿,当过歌女,被丈夫在京城汴梁卖掉后,十五岁入了后来成为宋真宗的三皇子赵恒王府。赵恒即位后,刘娥先被封为美人,后被立为皇后。她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在近期《美好年华研习社》里,女艺人王怡人用一段国风舞蹈作为开场,向观众引入了正处于少女时代天真活泼可爱的刘娥。“宋代平民少女会用棉麻和绸料做成包头的小方巾,做出花或云朵的造型。”通过对自己穿着服饰的介绍,王怡人又很自然地向观众讲清楚了宋代少女的衣冠形制以及妆容特点。在《美好年华研习社》里,通过故事与国风歌舞相结合,在轻松欣赏舞台的过程中,“研习”了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小故事、了解了古代文化风俗。节目评论区有观众留言:“好久没看到这么有意思的文化节目了,永远会被中华文化的魅力所打动。”
如何穿越从古至今数千年的时空隔阂,让观众更精准自然地摸准历史的脉搏?《美好年华研习社》用年轻人的视角对古代历史人物展开带有当下时代气息的解读:舞蹈名家赵飞燕、美妆代表人物孙寿、悲剧美学鼻祖虞姬、“大哥”背后的女人黄月英……如何展现古代文化之美?如何将古代服饰进行当下审美的表达?《美好年华研习社》选择了“用女性来描述一个时代,用美来刻画一个时代”的角度:英姿飒爽的花木兰变换穿着各种形制的甲胄兵器,展现古代女性柔和但又不失勇武刚毅的一面;歌手阿兰饰演的刘采春唱起千年前的《望夫歌》带观众回到古韵的优美之中……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刷新青春的面孔
近些年来,爱好国风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年轻人已经从小众亚文化圈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面前。在各种公共场合也能见到越来越多穿着国风服饰的年轻人自信地展示自己。而《美好年华研习社》这样的国风文艺作品激活了更多年轻人内心的“血脉记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许纪霖认为,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国风”其实是情感层面的记忆,“国风”文化的背后是一种情感上的爱国主义。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前辈的指点,也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主导《美好年华研习社》节目进程的都是前辈:汪涵、马可担任发起人,韩乔生、黄健翔、戴军是“传媒老炮”;而社员则全部由年轻艺人组成:林墨、谢可寅、马启越、安雨、李凯馨、王怡人、张婉清、上官喜爱、聂杰铭、陈镜依、左溢、叶子淳。这种年龄结构的安排,既让年轻人唱了主角,又不会偏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解读,同时也暗含了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承的寓意。《美好年华研习社》观察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拥抱,适时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表达,同时也让传统文化渗入更多年轻人的内心。正如汪涵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继承者,也就是把先人们传下来的东西,我们接住,然后传下去。”
对表演的要求严格,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比如舞台上没有提词器,年轻社员们得记下全部的台词和念白;同时还得在“随堂小考”中背诵相关古诗词,巩固知识面以及对人物时代背景的理解。综艺舞台上的意外效果出现了:社员们重新体验学生时代“背课文”的焦虑,让观众在欢笑之余也收获良多,有网友留言:“林墨背不出的那几句已经被我牢牢记住了。”对传统文化的传递,未必就是高度紧张的,可以是轻松愉悦、潜移默化的。
图源:《美好年华研习社》微博账号
作者:卫中
来源:文汇报